以“北疆枫桥”法治引擎赋能边疆治理现代化拼多多购物价廉物不美商家诚信遭消费者质疑分居状态下  是否可以索要子女抚养费?盗窃成瘾频伸手  屡教不改再获刑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38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08

以“北疆枫桥”法治引擎赋能边疆治理现代化

蔡淑英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内蒙古作为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屏障,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重任。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多元、群众法治需求不断升级,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自治区法院系统创新推出“北疆枫桥”品牌,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北疆实际相融合,依托多元解纷机制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今年年初,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两会”期间,有代表反映南部水稻田存在电力设施安全隐患,曾发生电缆漏电致牲畜触电死亡的事故。检察机关闻讯后迅速介入,通过召开听证会、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凝聚整治合力。7月,当地政府联合多部门投入整改资金,对2000余亩基本农田的机电井供电设施进行全面整治加固。检察院还邀请人大代表和“益心为公”志愿者实地“回头看”,现场可见水田里新立起的电线杆,强降雨情况下再无漏电事故。这一案例折射出法治力量正加速向基层末梢延伸,以小切口整改撬动了大范围安全保障,实现了从“个案解决”到“类案预防”的升级。

一、“北疆枫桥”的三大突破

1.主体扩容: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

代表委员深度参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与人大、政协协同推出《人大代表参与诉前调解工作方案》《“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走进调解一线。截至2024年底,全区法院共建成150个人大代表调解室和150个政协委员调解室,特邀1800名人大代表、1750名政协委员担任调解员,成功调解案件2.2万件。

专业力量赋能:针对金融、物业等专业性强的纠纷,自治区法学会牵头组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为基层提供智力支撑。2024年,全区建立了120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打破了司法机关“单兵作战”的局限,用“专业思维”破解“复杂难题”,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机制重构:从“被动受理”到“前端防控”

行业协同“总对总”:自治区高院与发改委、总工会、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局等11家行业部门建立在线诉调对接平台,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解纷格局。2024年以来,全区通过“总对总”在线平台调解纠纷超5万件,覆盖知识产权、金融消费、劳动争议等领域,实现了从“单一司法”向“多元共治”的跨越。

流动服务全覆盖:为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区法院系统构建起“1163个法官工作站+422个巡回审判点+936个流动诉讼服务点”的立体解纷网络。“马背法庭”“蒙古包调解室”等特色品牌在北疆大地竞相涌现,法官们深入草原牧区、山村牧场巡回办案,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司法服务。

3.文化浸润:从“重裁判”到“重和解”

民族习俗融入司法:北疆地区多民族聚居,基层治理需兼顾法律与情理。在调处涉牧涉土等纠纷时,各地法院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通过创新设立“石榴籽调解室”等举措,配备通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官或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

非诉品牌集群涌现:全区法院系统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激化的可能。“包融共治”(包头)、“和合无讼”(通辽)、“三端五防线”(鄂尔多斯)……各地打造的一批非诉调解品牌,推动形成了“以和为贵协商优先”的解纷文化。这些品牌通过“办理一案、规范一企、预防一类”的模式,将办案与行业治理结合起来,奏响了源头治理的强音。

二、法治现代化与边疆治理的互促

1.筑牢安全稳定屏障:“北疆枫桥”通过

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最大限度将矛盾吸附在当地,有效降低了群体上访率和恶性事件风险。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法院系统先行调解各类案件11315件,大量纠纷在诉前实质化解,大大节约了司法资源。

2.赋能高质量发展:“北疆枫桥”通过优

化司法服务和强化源头预防,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法治动能。如包头市青山区通过“整改清单”机制,督促物业企业改进服务,此举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物业纠纷,也提升了企业规范化水平。

三、面临的挑战与深化路径

1.资源分配不均:边疆牧区地域辽阔,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仍存在短板。一些偏远苏木乡镇的群众获取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仍不便捷,数字化解纷终端在基层尚未全面覆盖。与城市相比,牧区法官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巡回审判的频次和广度还有提升空间。

2.法治意识薄弱:部分企业和商户的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当前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洗钱等犯罪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商户却因缺乏风控意识而沦为不法分子的“工具人”。

3.涉外法治短板: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内蒙古在跨境法治合作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当前,涉中俄蒙贸易投资的法律服务供给仍显不足,例如跨境商事纠纷调解机制有待健全,涉外公告、清算通知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发布普及程度有限,导致境外当事人获取法律信息不畅。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科技赋能:加快开发推广移动解纷APP、小程序,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调解服务延伸到草原深处和戈壁边缘。通过视频调解、线上巡回法庭等手段,实现“数据多跑路牧民少跑腿”。

2.商户风控:对基层商户加强法治宣传和合规培训,提升识骗防骗意识。监管部门应建立大额可疑交易报告机制,指导商家对来源可疑的资金和订单进行核查,必要时暂缓交易并报告公安机关。

3.区域协同:依托中蒙俄毗邻区位优势,推动建立东北亚跨境纠纷联合调解中心,定期开展中俄蒙三方司法交流培训。制定统一的跨境贸易纠纷解决规则或指南,完善涉外案件管辖协调机制。

“北疆枫桥”是法治思维与边疆智慧交融的结晶,它昭示:治理现代化不在喊宏大口号,而在于将矛盾化解在田埂之上、蒙古包之中,让法治成为牧民腰间的“勒勒车”、商户门口的“防风林”。事实证明,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到基层,才能编织起维护安全稳定的密实网络。展望未来,内蒙古需要持续发扬“绣花功夫”,以更加扎实的法治举措巩固祖国北疆这道安全稳定屏障。在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下,“北疆枫桥”必将迸发出更强大的生机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独具北疆特色的治理范式。

(作者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