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检察机关提出的缓刑建议和对我社区矫正期间的全程关注和帮助,让我能够顺利出境,重回生活正轨。”俄罗斯籍社区矫正对象亚某某用颤抖的声音对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激动地说。亚某某的故事要从一份缓刑量刑建议说起。
2023年12月,海关关员例行检查时,从俄罗斯籍驾驶员亚某某所驾驶车辆的座位下查获3只疑似羚羊角。后经鉴定,为高鼻羚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角,价值高达24万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亚某某的量刑幅度应在有期徒刑五年以上十年以下。
作为一名语言不通、不熟知中国法律的外籍人员,亚某某常年往返中俄边境运输货物,此前从未有过不良记录,此次系初犯。如何让最终的处理结果既体现中国法律的威严又符合公平正义?承办检察官立即启动了补充侦查程序。经查,亚某某的资金流水并无异常交易记录,其社会关系中也未发现与走私牟利相关的可疑联系。结合其在多次讯问中稳定合理的供述,承办检察官最终确认,亚某某并非为了牟利而携带羚羊角入境。同时,考虑其主观恶性较小、未造成实际损失、到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诚恳等因素,承办检察官认为,依法可以认定亚某某的行为属于“情节较轻”。据此,可将量刑幅度依法调整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调查中,承办人还了解到亚某某是其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且需要抚养五名子女。经综合考虑,承办检察官认为对其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符合适用缓刑的法定条件。
但外籍人员适用缓刑存在3大难题:在国内无住所、无职业、还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如果无法有效落实监管和教育,缓刑的初衷就可能落空。为此,承办人进一步收集和固定关于亚某某在国内社会关系的证据,确认了亚某某在境内有一位朋友愿意为其提供固定住所,并且承诺可以协助配合社区矫正机构进行日常的联络与监督。同时,承办检察官主动协调满洲里海关,选派专业翻译人员,并协助司法局开展社区调查访谈工作,为缓刑提供依据。最终,在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后,承办检察官于2024年4月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建议判处亚某某有期徒刑7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同年6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对亚某某适用缓刑。
为使外籍缓刑人员在中国境内真正实现“管得住、矫得好”,承办检察官与翻译人员一同对亚某某进行文化融入辅导,同时与司法局加强沟通,根据亚某某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学习方式,将必要文书及法律规定翻译成俄语。针对外籍人员手机无法安装我国信息化监管软件,易面临监管失效风险,承办人与司法局紧密联动,共同探索构建了“双保险”动态监管体系,让监督落到实处。面对亚某某社区矫正期满后可能因签证问题陷入“非法滞留”的困境,检察机关又主动开启跨部门协作,与社区矫正机构达成共识,确保解矫当日第一时间出具《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同时主动对接出入境管理部门,详细说明该案的特殊性。经充分沟通,三方建立绿色通道,实现了亚某某从“矫正对象”到“合法离境人员”身份的无缝转换,彰显了司法履职的温度与精度。
亚某某结束社区矫正、顺利归国,充分彰显了我国司法的公正与权威,也体现了检察机关对每一个案件细节的精准把控,对每一处隐患的预判和对检察责任的担当。该案的成功办理,推动了涉外社区矫正与出入境管理衔接机制的初步探索,用检察智慧与温度,织就了一张更具韧性、也更富有人文关怀的基层治理之网,是新时代“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生动注脚。
(李玮魏雅迪)